Skip to content

從耶穌的神蹟看信仰:理致與恩典如何共存?

從耶穌的神蹟看信仰

在最近一連串令人痛心的青少年輕生事件中,社會開始熱切討論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的重要性。然而,這背後隱藏著更深的問題:我們的社會是否過於追求表面刺激,而忽視了平凡之中的深刻真理?

從耶穌的神蹟看信仰

人性容易為「刺激性」所吸引——不論是新聞報導、社交媒體內容,甚至在信仰中也是如此。當我們聽到驚世駭俗的故事,譬如某人一夜暴富或神蹟顯現,腦海常迅速吞下這些內容,形成固定的認知。然而,這種認知的本質往往是短暫的,甚至帶來錯誤的期待與失落。

〈馬太福音17章24-27節〉

到了迦百農,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,說:「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?」

彼得說:「納。」

他進了屋子,耶穌先向他說:「西門,你的意思如何?世上的君王向誰征收關稅、丁稅?是向自己的兒子呢?是向外人呢?」

彼得說:「是向外人。」

耶穌說:「既然如此,兒子就可以免稅了。但恐怕觸犯他們,你且往海邊去釣魚,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,開了牠的口,必得一塊錢,可以拿去給他們,作你我的稅銀。」

《馬太福音》17章24至27節中,耶穌指示彼得去釣魚,取魚口中的錢支付稅金。這段經文若單純被解讀為一場神奇的超自然事件,便會錯失了其更深的教訓。

從耶穌的神蹟看信仰

信仰的誤區:對神蹟的成癮

我們的信仰是否已經被刺激性所控制?正如有人將《約書亞記》中「日頭停住」的記載當成違反物理學解釋的神蹟,也有人將《列王紀上》中以利亞被烏鴉餵食視為超自然的供應。這些「神蹟」固然讓人讚嘆,但若過於依賴這種刺激,便可能忽略神透過自然法則和理致運行的更多恩典。事實上,神的作為常常是隱而不顯的。

〈列王紀上17章1-7節〉
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:「我指着所事奉永生耶和華-以色列的 神起誓,這幾年我若不禱告,必不降露,不下雨。」

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:「你離開這裏往東去,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。你要喝那溪裏的水,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裏供養你。」

於是以利亞照着耶和華的話,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。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,他也喝那溪裏的水。過了些日子,溪水就乾了,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。

看聖經會發現,原來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,其實是是當時代事奉巴力和亞舍拉的信徒所供奉的餅和肉。以利亞沒東西可吃,於是早上和晚上就吃那些食物充飢。聖經是用象徵死亡的烏鴉來比喻拜偶像的人。

當我們過於追求奇蹟時,可能會錯失信仰中最真實的部分: 神的同在並不需要轟動或驚世駭俗,而是透過我們每日的生命運行著。

平凡中的恩典

回到當下社會,這些錯誤的認知不僅出現在信仰領域,還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方式。青少年所處的世界充滿了過度包裝的故事:社交媒體上的濾鏡、被美化的成功經驗,讓他們容易陷入對「即時成就」的錯誤期待。一旦現實與期待不符,他們便感到失落、孤獨,甚至無助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。但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:平凡中的堅持才是真正的神蹟?

一個人每天早起準時上學、努力學習、與人建立真誠的友誼,這些點滴累積起來的行動,是值得被讚賞的奇蹟。

以理致醫治刺激性信仰

馬太福音12章39節

耶穌回答說:「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,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,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。

耶穌曾告訴法利賽人,邪惡的世代追求虛假的神蹟。真正的神蹟,是人們聆聽並實踐神的話語,而產生人生的改變。我們不應以神蹟為信仰的核心,而是要以理致和順理的方式理解神的作為。

什麼是真正的神蹟?

  • 當一個傷痛的靈魂,經過時間的滋養,終於感受到愛與接納,這是神蹟
  • 當一個家庭在破碎中找到修復的力量,這是神蹟
  • 當我們的社會開始關注每個孩子的心理需求,減少因誤解與壓力帶來的悲劇,這也是神蹟
  • 當人們聆聽這時代的話語,產生變化,得到救援,這更是生命的神蹟

給這一代的盼望

如同挪亞時代的洪水並非全體審判,而是一個地區的悔改機會,今日的危機也應被視為警醒的契機。我們不需要轟轟烈烈的改變,而需要在日常的平凡中,看見神的恩典如何滲透每一個細節。這樣的信仰,才是能帶來醫治與更新的信仰。

真正的神蹟,不在乎外在的不可思議,而是內心的轉變與生命的更新。讓我們引導孩子從「追求刺激」轉向「欣賞平凡」,讓他們在平凡中看見生命的價值,找到與神相通的美好。願我們不再追求那些令人目眩的神蹟,而是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體會神的智慧與愛。與其等待轟動的奇蹟,不如從小處行出信心,讓我們的生命成為他人的祝福。

真正的神蹟已在你我的生命中運行!

延伸閱讀

Leave a Reply